成都租车 成都婚礼租车
接亲坐出租 此后当的哥
从“南斯拉夫红旗”“夏利”到“捷达”,从下岗工人、的士老板到出租车协会工作人员,58岁的陈光棣不仅看到成都出租车行业从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,也看到了成都的巨大变迁。
1982年接亲 用上出租车
陈光棣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,父亲是农林系统职工,母亲是家庭主妇,还有5个兄弟姐妹。一家人住在西门金鱼村(现金鱼街)一个90多平方米的村屋内。
1977年,陈光棣高中毕业落户安县当了8年知青后回到成都,当装卸工人。当时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元,装卸工每个月能带给他约150元的收入。陈光棣仍和父母、兄弟一起住在金鱼村的村屋中。
1980年,陈光棣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,1982年正月初十两人结婚。结婚的前一天,陈光棣却发愁,到哪里找一台体面的轿车接亲呢?亲友出主意:租一台出租车。于是,陈光棣直奔盐市口。当时,整个成都市只有几十台出租车,生意比较冷淡,大多摆在盐市口附近候客。
现在,陈光棣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:那天,盐市口路边摆着3台菲亚特三厢出租车,其中一台是喜庆的红色,陈光棣一眼就瞄上它。双方约定,次日一早到老西门车站接新娘,再开到金鱼村家中,车费5元。
结婚当天,红色的菲亚特婚车为新郎撑足了面子。陈光棣一高兴,给了出租车司机10元车费、一包红塔山、一包喜糖。“要知道,那时许多人的工资才二三十元。”“可能是缘分,结婚用的就是出租车。”结婚没几年,陈光棣便投身出租车行业并一干就是20多年。
1988年下岗 自己开上出租车
1988年,陈光棣下岗了,家庭负担陡然变重。陈光棣想到经营出租车,此时全市出租车近1000台,正处于扩张发展阶段。打定主意后,陈光棣马上考了驾照,凑足一万多元买了一台“南斯拉夫红旗”牌轿车,申领了出租车营运资格。
那时坐出租车的乘客并不多,陈光棣开着车和上百名同行在火车北站、文化宫等地候客,一天利润几十元,干得十分辛苦。“当时干这行的叫‘抗日英雄’。”陈光棣说,那年代出租车几乎都没有空调,大伙成天顶着烈日拉客,便有了“抗日英雄”的称呼。
1993年二环路修建完成,随着城市的发展,出租车也迅速更新换代,陈光棣在台车后,又开上“拉达”“夏利”。在此期间,陈光棣有了自己的房子——外光荣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,一家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。
2004年退二线 继续为行业服务
1997年后,陈光棣进入“蓉城出租车公司”,开上CNG燃料的捷达车。此时,全市出租车约7000台,有了初步统一的颜色、标志,运营越发规范。凭着勤劳踏实的工作作风,陈光棣成为公司车队队长,每年都被评为“先进驾驶员”。
2004年,陈光棣从车队退下来,不再驾驶出租车了。但他没有离开这个行业,进入市出租车协会驾驶员工作站。此时,陈光棣的妻子也退休了,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。2008年,一家人再次购房,搬进西二环路边上一套120平方米的大房。在出租车行业操劳20余年,陈光棣终于可以享受舒心的生活了。